图片上下文:
|
- 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流量的增大,细小颗粒首先被水流冲刷,床面开始粗化,随着水流的进一步增大,粗大颗粒重新排列,逐渐发育为阶梯。以坡度10%为例,在初始流量0·11/s下,水流基本不会对泥沙造成什么冲刷,输沙率基本为零;当流量增大到0·31/s,水流开始冲刷泥沙,床面细颗粒泥沙被水流....带走,较粗大颗粒剥离出露,并慢慢堆积在河床表面,形成粗化层,抵抗水流冲刷,此时水流输沙率又逐渐减小,如图4(a)所示;当流量进一步增大到0.5l/s时,泥沙运动增强,床面形成波长为0·2m的沙波,水流表面出现驻波,发育出逆行沙垄,如图4(b)所示;当流量增大到0·7l/s,此时水流弗汝德数Fr=0·9,水流接近临界流,泥沙冲刷加剧,逆行沙垄己经不复存在,一些较粗大颗粒也随着水流起动,被水流带走,堆积在粒径为2~3cm的大石块处,相互叠盖遮蔽,形成不规则的横向肋状叠瓦结构,最后发育成为阶梯,阶梯间平均距离为0·5m。水流越过阶梯后,继续冲刷淘蚀下游河床,使之逐渐发育成为深潭,如图4(c)所示。经过连续冲刷,阶梯—深潭系统基本发育,一些散碎的泥沙颗粒堆积到了阶梯上,深潭中也只有一些轻微的冲刷,整个地貌变得稳定,阶梯—深潭的床面结构组成如图4(d)所示;当流量极大时,水流急剧冲刷深潭和阶梯底部,造成整个阶梯—深潭结构破坏,最终整个河床被冲平,
-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