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下文:
|
- 图5为NAM指数强值年与弱值年北半球850hPa流场的差值分布。从图5可以看出,在极地高纬度新地岛以南为气旋差值环流控制,而在中国东北部及其以东地区为反气旋差值环流却异常明显。与NAM指数正相关达到99%置信水平的西风带位于40°N~65°N之间,强的东风异常位于15°N~40°....N的副热带地区,即:一个弱的副热带急流、一个强的极夜急流和一个增强的极涡。在NAM指数强值年,中纬度地区平均纬向西风较强,这时对应的极涡较强,结合图4可知,极地地区位势高度场降低,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升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向极地聚集,导致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气温偏高。图4冬季NAM指数强值年和弱值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差值(阴影区通过了95%显著性水平检验,单位:gpm)图5冬季NAM指数强值年和弱值年北半球850hPa流场差值(阴影区通过了99%显著性水平检验,单位:m/s)5结论利用NAM指数时间序列,分析了北半球环状模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中国160台站的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NAM指数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北半球环状模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前NAM指数以上升趋势为主,90年代以后整体波动减弱,并存在准15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2)在NAM指数强值年,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华北、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最高差值约+3·5℃;而在西南的部分地区,气温相对偏低,温差绝对值最大约为1·0℃。(3)NAM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同期相关性最强,尤其是在1月和2月的东北地区,二者的相关系数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4)在NAM指数强值年,中纬度地区平均纬向西风较强,极地地区位势高度场降低,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升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向极地聚集,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气温偏高。相对于对流层而言,平流层变化是
-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