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下文:
|
- 三、智多星吴用在《水浒传》众多的人物中,吴用是军师,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服饰与诸葛亮有雷同的地方。第十四回,智多星吴用,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第六十一回,吴用“戴一顶乌绉纱抹眉头巾....,穿一领皂沿边白绢道服,系一条杂彩吕公绦,着一双方头青布履,手里拿一副赛黄金熟铜铃杵”。这里描述吴用的装束就是秀才和道人的服饰,这种装束源于他的学识、气质。第五十四回,吴用同宋江同破高廉时,掌握兵权的军师吴学究,怎生打扮:“五明扇齐攒白羽。九纶巾巧簇乌纱,素罗袍香皂沿边。碧玉环丝绦束定,凫舄稳踏葵花镫。银鞍不离紫丝缰。两条铜链腰间挂。一骑青骢出战场。”第一百九回,文武双全的智多星吴用“纶巾羽扇”。第七十六回,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善用兵机,全胜军师吴学究,怎生打扮“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链挂腰间。”这里吴用的装束就是军师的服饰。吴用是学识渊博、文武双全,通韬略、善用兵的智多星军师。他的服饰特征就是道人与军师的融合。既有道人的“皂沿边白绢道服”,也有“纶巾、羽扇”。同样作为军师,吴用与诸葛亮的服饰很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比诸葛亮的服饰更丰富多彩。四、行者武松武松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宋江第一次见武松,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武松高大健壮的身姿,表现了威武的雄性美。(一)打虎英雄的服饰特点第二十三回,描写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此时的武松服饰就是“一领新纳红绸袄,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背上包裹,提了杆棒”。当老虎被武松打死之后,欣喜若狂的人们,都把缎匹花红拿来给武松披挂在身上,又成为打虎英雄独特的点缀。(二)武都头的服饰形象第二十四回,武都头的着装是“毡笠儿”、“腰里缠袋”、“鹦哥绿伫丝衲袄”、“油靴”。这是武松成为打虎英雄后,被知县留下当都头时的着装。第二十九回,武松“头上裹了一顶万字头巾,身上穿了一领土色布衫,腰里系条红绢搭膊,下面腿裆护膝,八搭麻鞋。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第二十九回,武松脱下土色布衫,揣在怀里。这两回描写是武松作为出行男人的日常服装。(三)武松的头陀形象第三十一回,是武松在鸳鸯楼杀了张都监逃脱后,被张青、孙二娘的人活捉,反而被救的情景。张青道:“我且与你扮一扮看,孙二娘去房中取出包裹来,打开拿出许多衣裳,叫武松里外都穿了。”武松 “着了皂直裰,系了绦,把毡笠儿除下来,解开头发,折叠起来,将界箍儿箍起,挂着数珠”。张青、孙二娘两人看了直喝彩。张青又拿起剪刀,替武松把前后头发都剪了。武松辞了出门,插起双袖,摇摆着便行。张青夫妻看了,喝彩道:“果然好个行者! 前面发掩映齐眉,后面发参差际颈。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额上界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身间布衲袄斑斓,仿佛铜筋铁骨。”第三十二回,宋江提了朴刀,悬口腰刀,带上毡笠子,为武松送行。武松穿新做的一套行者衣服,“皂布直裰”。第五十七回,与鲁智深、杨志同占二龙山,曾与官兵对战。他“直裰冷披黑雾,戒箍光射秋霜。额前剪发拂眉长,脑后护头齐项。顶骨数珠灿白,杂绒绦结微黄”。从三十一回血溅鸳鸯楼后,武松穿的这一身装束,是被张青夫妇杀死的一个头陀的遗物。是张青夫妇送武松出逃时,临时给换上的。这时的武松是行者的形象。“万字顶”是指头巾上的图案。是古印度、波斯、希腊的一种符号、护身或宗教标志,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意为吉祥之所集。武松的服饰形象是变化的,尤其是在他命运重大转折时,他的服饰可以说成为他生存需求的晴雨表。五、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颇有本领,能“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江湖上称入云龙。第十五回描写的公孙胜的服饰形象,他“头绾两枚(蓬)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络腮胡”。这是公孙胜平时自由自在的道人装束。第五十四回,作战时的公孙胜是英雄的形象。“星冠耀日,神剑飞霜,九霞衣服绣春云,六甲风雷藏宝诀,腰间系杂色短须绦,背上悬松文古定剑,穿一双云头点翠早朝靴,骑一匹分鬃昂首黄花马,名标蕊芨玄。”公孙胜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他的服饰像仙人的装束一样神秘莫测。第七十六回,那右边销金青罗伞盖底下,绣鞍马上,便是梁山泊呼风唤雨,行法真师入云龙公孙胜,“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火神珠履映桃花,环佩玎珰斜挂,背上雌雄宝剑,匣中微喷光华,青罗伞盖拥高牙,紫骝马雕鞍稳跨。”马上背着两口宝剑,手中按定紫丝缰。第九十六回,“左手马上,坐的正是那破法的先生、星冠攒玉,鹤氅缕金,九宫衣服灿云霞,六甲风雷藏宝诀,腰系杂色彩丝绦,手仗松纹古定剑,穿一双云缝赤朝鞋,骑一匹黄鬃昂首马,八字神眉杏子眼,一部掩口络腮须。”这两回的公孙胜具有巫术中破法的本领,他的服饰形象也和巫师有雷同的风格。第一百九回,呼风唤雨的入云龙公孙胜“星冠鹤氅”。“星冠”是道士所戴的帽子,也是通晓星相的人戴的冠饰。作者的描述表现了公孙胜是具有超自然本领的英雄。他像神仙能“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他像巫师能破法; 他像法师能通晓星相。入云龙公孙胜的服饰形象亦仙亦道亦武将,丰富而独特。六、豹子头林冲在《水浒传》中,林冲是个重要的人物。林冲本是统领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地位和品级都是极高的。因高太尉的陷害,吃了官司。被逼上水泊梁山,成为水泊梁山领袖级人物。(一)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服饰形象在第七回,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在看鲁智深舞禅杖。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这官人就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这时的林冲是相貌英俊,服饰考究,是英姿飒爽的军官服饰形象。(二) 重犯的服饰第八回,林冲吃了官司被发配途中,他完全是重犯的装束 “七斤半团头铁叶护身枷”、“刺面”、“草鞋”。(三)水泊梁山的将领在第四十八回,描写在人们簇拥下的林冲,“但见嵌宝头盔稳戴。磨银铠甲重披,素罗袍上绣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第七十六回,白旗中涌出右军大将豹子头林冲“但见漠漠寒云护太阴,梨花万朵迭层琛,素色罗袍光闪闪,烂银铠甲冷森森。”此时林冲虽然已不是禁军教头,但身为水泊梁山大将的林冲,在作战中依然不减当年的英姿。这样的装束使林冲威风凛凛。“脑后两个……环”,宋代男人讲究头上戴环,有记载,称为“双胜定环”,或“二圣环”。“腰……银带”是以银(胯)装饰的腰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系银带,九(胯)。林冲即是着绿罗战袍,系银腰带。“皂靴”是以乌皮或黑绢做成的靴子。可用做官员公服,皇帝百官都可以穿,所以说“朝样”,是当年大臣上朝时普遍穿的标准式样。“烂”当“明”讲。“烂银”就是灿烂如银,形容光亮洁白,闪闪发光。“烂银铠”实际上就是铁铠涂上银漆,或者是铁铠镀银。还可能是灿烂夺目的钢铠。七、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中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第三回写鲁智深与史进在酒馆相见,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此时鲁智深是提辖,这是一身武官的装束。在第五回鲁智深是:“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在第九回,林冲看那和尚,“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鲁智深出家做了和尚,背上又有花绣,人称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的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是他的看家武器。这时的鲁智深是武艺高强的僧人装束。鲁智深戴的头巾 “芝麻罗”是质地粗疏的罗织物,常用做士兵和百姓的帽巾料。“脑后两个……金环”,宋代男人讲究头上戴环,有记载,称“双胜定环”,或“二圣环”。“四缝”是因靴面是五块皮子拼接而留四条缝。“干黄靴”是用黄牛皮作的靴。鲁智深背上的花绣和他的禅杖,是他的服饰形象的明显特征。鲁智深的服饰形象总是与他的相貌相结合,而鲜明地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他粗大的外貌与僧人的装束相结合,表现了他豪侠仗义,单纯朴实但又鲁莽的性格。他粗大的外貌又与武官的装束相结合,表现了威武雄壮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八、九纹龙史进史进刺得的一身花绣,肩臂胸膛共有九条龙,满县人都称他为九纹龙史进。(一)贵族后生的装束第二回,只见他 “头戴一字巾,身披朱红甲,上穿青锦袄,下著抹绿靴,腰系皮搭膊,前后铁掩心,一张弓,一壶箭,手里拿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史进是贵族后生,这时的他是英俊威武的本色打扮。(二)行者装第三回,史进与鲁智深在酒馆相见时,史进是“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项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纻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扎五指梅红攒线褡膊,青白间道行缠绞脚,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挎一口铜钹磐口雁翎刀,背上包裹,提了朴刀”。此时史进的着装是行者装。(三)将帅服饰第五十九回,史进把少华山带来的人马摆开。史进全身披挂,骑一匹火炭赤马,当先出阵。三尖刀似雪,浑赤马如龙,体挂连环镔铁铠,战袍风“猩红,雕青铸玉更玲珑”。第七十六回,那把旗招展动处,史进“虎坐雕鞍胆气昂,弯弓插箭鬼神慌,朱缨银盖遮刀面,绒缕金铃贴马旁,盔顶穰花红错落,甲穿柳叶翠遮藏,皂旗青甲烟尘内。”上述服饰描述是史进做梁山的将领服饰。一字巾也称“逍遥一字巾”,属一种文人儒生戴的高装头巾,有的书说神仙也戴一字巾。朱红甲,为染红皮革制。搭膊即褡膊,指布帛皮革制的长方形,两端可盛钱物佩带,也可指腰带、腰巾,此处指宽的皮腰带。铁掩心就是穿在袍袄之间的铠甲。抹绿靴是武士常穿的足服。“白范阳毡大帽”,是范阳地区,即幽燕地区绵羊毛所制的白毡制的帽,白色是本色白,一般是宽檐,可用来遮阳避雨,多用于武士或田间劳作者。“抓角软头巾”是宋代开始流行习武者包扎发髻的头巾。“缕带”应是细带子。“多耳麻鞋” 因为鞋底一圈襻环,穿时用绳系在脚背,称为多耳。史进的服饰是根据他的身份变化而改变的。有英俊的贵族后生、潇洒的行者和威武的将领三种服饰形象。而肩臂胸膛刺得九条龙花绣,是他的最明显的服饰特征。九、浪子燕青燕青在《水浒传》里是个多才多艺的俊秀人物。第六十一回对燕青有一番精彩的描述。“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夹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他是北京人,父母双亡,在卢员外家长大,卢俊义叫一个高手匠人,为他刺了这一身遍体花绣。他聪明,英俊。更是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样样精通。北京都叫他浪子燕青。第七十四回,是他的服饰变换最多的一回。宋江置酒与燕青送行,众人看燕青,“打扮得村村朴朴,将一身花绣把衲袄包得不见,扮作山东货郎,腰里插着一把串鼓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诸人看了都笑”。第七十四回,在小店,燕青起来洗了面,梳光了头。脱去了里面衲袄,下面牢拴了腿绷护膝,匾扎起了熟绢水裈,穿了多耳麻鞋,上穿汗衫,褡膊系了腰。准备行路的装束。第七十四回在与敌的较量中,燕青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两个角儿,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蹲在献台一边,解了腿绷护膝,跳将起来,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则见庙里的看官如搅海翻江相似,迭头价喝彩,众人都呆了,任原看了他这花绣,急健身材,心里倒有五分怯他。在第七十六回,燕青打扮得出众超群,“褐衲袄满身锦衬,青包巾遍体金销,鬓边插朵翠花娇,㶉��玉环光耀, 红串绣裙裹肚,白裆素练围腰,落生弩子捧头挑,百万军中偏俏。”这个便是梁山泊风流子弟,能干机密的头领浪子燕青。在第八十一回,燕青用水火棍挑着笼子,“拽扎起皂衫,腰系着缠袋,脚下都是腿绷护膝,八搭麻鞋”。次日,燕青换领布衫穿了,将褡膊系了腰,换顶头巾,歪戴着,只妆做小闲模样。这里的“油膀夹靴”即是油靴,不仅雨雪天可以穿,春秋天也可以穿。而男人簪花是宋代的一种服饰现象。燕青的服饰形象俊俏,艳丽。簪花是燕青服饰的一大特点。燕青的服饰形象同他本人一样,风流倜傥,多姿多彩。十、一丈青扈三娘在《水浒传》中,扈三娘是作为美女英雄被称颂的。天生丽质和她的女人装,标示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金灿灿的铠甲和令敌丧胆的勇猛,又鲜明地标示着,她就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第四十八回,山坡下来军约有二三十骑马军,当中簇拥着一员女将,但见“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一马当先,那来军正是扈家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第六十三回的精彩描写,一马当先的却是一员女将,容貌标致,“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金铠辉煌鳞甲动,银渗红罗抹额。玉手纤纤,双持宝刃。恁英雄赫,眼溜秋波,万种妖娆堪摘。谩驰宝马当前,霜刃如风,要把官兵斩馘。粉面尘飞,征袍汗湿,杀气腾胸腋。战士销魂,敌人丧胆,女将中间奇特。得胜归来,隐隐笑生双颊。且说这扈三娘引军,红旗上金书大字,女将一丈青。”扈三娘天生丽质的容貌“玉雪肌肤,芙蓉模样,玉手纤纤,眼溜秋波,笑生双颊”;扈三娘异彩纷呈的服饰“蝉鬓金钗。凤鞋宝镫,红纱,绣带柳腰,红罗抹额”。这就是扈三娘的美人本色。扈三娘英姿飒爽的戎装“连环铠甲衬红纱,金铠辉煌鳞甲动、霜刀”。这就是扈三娘的英雄形象。扈三娘有美女娇媚的美,也有英雄威武的美,这是一种是刚柔并济的美。扈三娘她独特的角色构成了她服饰的明显特征,爱红装也爱武装。所以说一丈青扈三娘的服饰是美女装和戎装的合二为一。十一、青面兽杨志第十二回,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挎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背梁上,袒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这就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第十三回,杨志与索超比武时,杨志提手中枪出马,直至阵前,勒住马,横着枪在手,很是勇猛,但见“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绦,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垂着条紫绒飞带,脚蹬一双黄皮衬底靴。”一张皮靶弓,数根凿子箭,手中挺着浑铁点钢枪,骑的是梁中书那匹火快赤千里嘶风马。第十六回,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挎口腰刀,提条朴刀。第七十六回,那把旗招展动处,捧出骠骑大将青面兽杨志怎生打扮。但见“雕鞍玉勒马嘶风,介胄棱层黑雾蒙,豹尾壶中银镞箭,飞鱼袋内铁胎弓,甲边翠缕穿双凤,刀面金花嵌小龙。”“范阳毡笠”,是范阳地区,即幽燕地区绵羊毛所制的白毡制的帽,形状似斗笠。“镔铁”是精炼的铁,有闪闪白亮的寒光视觉效果,可见是精品。“榆叶甲”是用像密致的榆树叶形状的甲片穿缀成的铠甲。“生色”不是指具体颜色,而指指较为少见的颜色。生相对熟而言,应当是生疏的意思,这里说的是图案新颖。用“生色”这种口头语,至今在民间还流传。杨志是杨令公之孙,将门之后,杨志服饰形象和他的出身背景有关 。杨家的衰落,是杨志的服饰很俭朴的原因,也是杨志走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杨家将是流芳千古的忠义英雄。杨志在战场上的服饰形象就是威风凛凛的戎装。十二、小旋风柴进第九回,林冲遇见柴进时,只见远远的从林子深处,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带一张弓,插一壶箭。”姓柴名进。民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第六十二回,柴进拜见蔡福时,“身穿鸦翅青团领,腰系羊脂玉闹妆,头带一冠,足蹑珍珠履。”柴进服饰形象是宋代官员的休闲服饰形象。十三、母夜叉孙二娘孙二娘开个酒店,专干杀人掠财,再做人肉包子卖。在第二十七回,大树边一个酒店,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孙二娘),只见她“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 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孙二娘衣着粗俗,举止放荡。眉横杀气,眼露凶光。是粗野的恶婆服饰形象。十四、小温侯吕方与赛仁贵郭盛在第三十五回吕方与郭盛争夺山头的描写。至前面半里多路,早见一簇人马,约有一百余人,前面簇拥着一个年少的壮士。但见头上三叉冠,金圈玉钿; 身上百花袍,织锦团花。甲披千道火龙鳞,带束一条红玛瑙。骑一匹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杆方天戟。背后小校!尽是红衣红甲。那个穿红的说道: “小人姓吕,名方,祖贯潭州人氏,平昔爱学吕布为人,因此习学这枝方天画戟,人都唤小人做小温侯吕方。”吕方的服饰形象有吕布的服饰的影子。只见对过山冈子背后早拥出一队人马来,也有百十余人,前面也拥着一个穿白年少的壮士。头上三叉冠,顶一团瑞雪;身上镔铁甲,披千点寒霜。素罗袍光射太阳,银花带色欺明月。坐下骑一匹征宛玉兽!手中轮一枝寒戟银绞。背后小校,都是白衣白甲。宋江又问这穿白的壮士高姓,那人答道:“小人姓郭,名盛,辖的方天戟,向后使得精熟,人都称小人做赛仁贵郭盛。”郭盛的服饰形象有薛仁贵服饰的影子。这是一段两军对垒的战况描写。两军士气,精神抖擞,两军服饰,流光溢彩。一红一白,一热一冷,描写是尽情渲染。吕方的服饰以红为标志,“三叉冠,金圈玉钿; 百花袍,织锦团花。甲披千道,火龙鳞,红玛瑙,胭脂,朱红方天戟,红衣红甲。”红的鲜明。郭盛的服饰以白为标志,“三叉冠,一团瑞雪; 镔铁甲,千点寒霜。素罗袍,银花带,玉兽,银绞,白衣白甲。” 白得彻底。
-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