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下文:
|
-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街巷横平竖直,大街阔24步,小街阔12步,以皇城内宫殿、园囿为核心,排列着一条条小巷,这些小巷就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也是元代开始奠基的。元代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同时还规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亩。这一政策,使元朝统治者及贵族大批迁入城内,并出现规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现象,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独特的营造方式得以完善。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现在东单到雍和宫大街两侧、南北锣鼓巷、西单到新街口大街两侧还保留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四合院房屋。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胡同北侧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面南临街,门开在南墙东边,这在八卦中是“巽”位,在风水上是吉祥的位置,也是柔风、润风吹进的位置;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四合院大门有好几种,比较多的是屋宇式门和墙垣式门。其中,屋宇式门又分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如意门又分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其中,王府大门气派,在北京还可以见到。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刹海北岸曾经作为卫生部的大门(现为国家宗教局使用),它就是昔日王府大门中比较讲究的那一种。广亮大门宽敞,明亮,一般占一开间屋子的空间,门扉开在门厅中柱之间,门前有石台阶,从外表一看就大气,表明主人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如意门比广亮大门就显得朴素了,门扉开在外檐柱间,门楣上方有砖花图案和如意形状花饰,门也由此得名。墙垣门比较普遍,多建在中、小型四合院,最多的形式是骑墙而建的小门楼。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据有关民俗专家研究后认为,影壁是中国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水内容。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荡,闯进宅院就会不吉利。而大门内有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一些建筑学专家则认为,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杂物,又可以使外来人看不见完内的情况,具有保私性。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比较标准的四合院分内宅和外院两部分。外院由南房(也称客房)、院门、影壁、内宅南外墙组成。南房用于客房、书房、仆人居住。内宅南墙正中建有垂花门,只有进了垂花门,才能看清内宅房屋。内宅由北房、东房、西房组成,中间是院子。北房为正房,高大而豁亮,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建有耳房。北房由宅主人居住,西房由儿女居住,东房由孙子、孙女及奶妈居住。厨房在东房最南面;厕所在院内旮旯,讲究的是男女分开,男外女内,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女的在内宅东房北角。大的四合院还建有后罩房。后罩房在北房后面,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均坐北朝南,与北房后山墙之间又形成一个院子,一般称后院,后院是宅主人的内眷或老人居住。内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东西两端建有游廊,游廊将东房、垂花门、西房、北房连成一体,既可躲风、避雨、防日晒,又可乘凉、休憩和观赏院内景色。四合院内可以种树,养花,有的还置有金鱼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种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两扇大门平时还关闭着,一对门钹仿佛告诫人们不可擅自闯入。四合院内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与世无争地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冬暖夏凉,由长辈居住,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在北京历史上,这种以四合院为布局方式的庭院建筑,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地区和社会的不同阶层的等级差异而营造出不同类型及制式的传统院落式建筑,无论在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高度还是结构装饰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营造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种类及形制,其中最突出的有四种类型:一是建筑等级严格的府、邸、宅、第等大型院落,多分布在内城的大片四合院区域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恭王府、醇亲王府、顺承郡王府等数十个王府大院和一批贝勒府、贝子府、公主府及国公府、将军府等宅邸院落;二是建筑规模大小不同的宅院式四合院建筑,是旧城内分布最多的传统建筑;三是以建筑围合式为主体布局的各类寺庙、书院、会馆、学堂等,各有其不同的建筑风格;四是建筑多样性的传统商家店铺建筑,历史上多分布在老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前门、大栏栅、琉璃厂等地区。上述以四合院布局为基本特征的建筑院落,共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中种类丰富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落。北京四合院所特有的一个无形文化价值,是体现在它是北京历史名城延续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分布在旧城内连绵成片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就是北京城市的历史文脉,它记载着历史上曾发生和出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尽管北京城经历了自民国以来巨大的历史变化与时代发展,原有旧城也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最能体现北京古城特色的城墙及大部分城门的拆除,已成为影响北京历史名城整体形象的最大遗憾。但是,旧城内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的一批“旧时王榭”与大量的寻常百姓的宅院大多完整,这些古老的四合院、胡同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北京乃至我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人物活动和著名的古今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在这些传统的院落和胡同中实现的。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北京城是元代以来中华历史文化精华荟萃之地,而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大都与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是融汇一体、密不可分的。至今,北京旧城内的四合院和胡同街区仍然保存着八个方面的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一是,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传统礼仪文化。分布于旧城内的府、邸、宅、第等不同规模的深宅大院,是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笼罩下而形成的一整套相应的建筑使用制度的产物,保存至今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将军等依等级封爵的府第和各级品官大臣的居所到百姓居住的民俗小宅,从其规划设计、建设规模、营造制式到使用功能,无不渗透着封建礼制的内容和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及礼仪法度。雕梁画栋二是,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历史上,京城广大市民百姓的质朴、善良、勤劳的品格,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优良的民族素质,并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特别是居住的建筑环境,构成民间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而旧城内现存的成片的四合院、胡同是最能体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种类繁多的传统四合院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和门窗装饰等都包含丰富的民俗内容,如在现存的形式多样、装饰绚丽多彩的四合院建筑中的各个部位都能表现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和市井习俗,并在长期的民居建筑历史发展中,成为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世代流传的民俗文化模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它与京城民间流行的上元观灯、清明踏青、中秋拜月、重阳登高和逛庙会、听大戏等民间传统活动,共同构成了浓郁而深厚的北京民俗文化。三是,历代的名人及名人故居文化系列。元代是我国继隋唐之后再次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自元代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后,高度汇集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精英及光耀千古的名人、学士,特别是元、明、清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和各代的名人、学者、鸿儒、高僧等各界的杰出人物,都汇萃于京城,在城内多有其门户居所或后人所立祠堂。如保留至今的有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祠、文天祥祠、谢叠山故居;明代的于谦祠、袁崇焕祠、庙;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故居、顾炎武祠、纪晓岚故居、杨椒山祠、李鸿藻故居、康有为故居及近现代著名的蔡元培故居、孙中山逝世纪念地、鲁迅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等等,大批的历史名人都为时代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印迹”,他们在京的庭院居所(祠堂),不仅记载着他们的生活与活动,而且也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见证,更是北京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四是,鲜明的区域性传统文化,以不同地城的传统文化特色为标志,经过元代以来的700余年历史的发展,使京城各地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带有地区色彩的区域文化。如以传统会馆和表演艺术为代表的宣南文化区;以大面积的四合院民居为代表的南北池子、南北锣鼓巷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什刹海地区,是元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包括有王府庙宇、四合院街巷、商业老字号及历史河湖、传统园林等多种文化遗存。由于这一区域在文化特色上不同于城南以天桥为代表的平民文化娱乐场所,它是由清代八旗子弟、官僚名流、文人学者聚集而成的文化娱乐之地,在建筑风格和内容上,是京城内王府豪门与社会平民相融和的市井园林式的文化景区。此外,还应特别提到的是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国子监历史文化街区,它是我国元、明、清时代的全国教育中心,其中的国子监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招收全国的学生——监生和各国留学生。历史上曾先后在此举行会试二百零八科,全国曾有五万多人成为进士。时至今日,在孔庙内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我国自元、明、清各代所刻立的进士题名碑198通,上面镌刻着51624名进士的名次、姓名、籍贯。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国子监街区文化的鲜明特色。四合院砖雕门楼
-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