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下文:
|
- 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80集运移剥蚀后的团聚体。然后立即用洗瓶将收集在0.25mm筛子上的团聚体再次洗入水槽上端的水流中,重复操作上述过程直至达到所需9、18、36、54、72m距离。用经过设置不同距离后残留在0.25mm筛子团聚体与原始团聚体质量比(Wr/Wi)表征在坡面水流运....移过程中的剥蚀程度。Wr/Wi值越高,团聚体在坡面水流运移过程中的剥蚀程度越小,反之,其剥蚀程度越大。图1坡面水流中团聚剥蚀试验装置Fig.1Experimentalset-upusedfortestingsoilaggregateabrasioninoverlandflow1.4数据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中运用LSD(最小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水平为p<0.05。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层次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分析传统的湿筛法是一种整体反映团聚体水稳性的测定方法。由表2可知,供试3个地区不同层次红壤的WSA0.25值均表现为表层<网纹层<铁锰淀积层。各地区表层红壤的WSA0.25值与铁锰淀积层、网纹层间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但3个地区铁锰淀积层与网纹层的WSA0.25值差异较校分析原因为表层土壤由于农机具使用和人为活动频繁,大团聚体结构疏松但并不稳定,而裸露出的铁锰淀积层与网纹层的整体结构较差,但相对稳定[3]。表2中湿筛法测得的平均质量直径(MWD)除咸宁地区外不同层次间差异表现趋势与WSA0.25值相近,且表层与铁锰淀积层、网纹层间达到显著差异。湿筛后不同层次红壤间粒径分布也有所不同,对于1~2、>2~5、>5mm粒径,不同层次间差别较大,而0.25~0.5、>0.5~1mm粒径,不同层次间差异较校表2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Table2Aggregatestabilityandfragmentsizedistributionmeasuredbywet-sieving粒径分布/%土样号>5
-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