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下文:
|
- 此外,从图中也可看出S809翼型良好的失速特性:在攻角小于7°时,升力系数随着攻角线性增大,此区段内翼型的边界层未发生分离,整个翼型表面几乎都为附着流,故称之为附着流区;在攻角位于7°和16°之间时,翼型上表面后半部分开始出现流动分离,并随着攻角的增大分离区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失速....,这个区域称之为失速发展区;在攻角大于17°时,翼型达到临界失速攻角,此时升力系数达到最大,翼型整个吸力面几乎已经完全分离。随着攻角继续增大,翼型升力开始大幅度下降,进入完全失速区。3转捩点附近翼型流场特性图3和图4为S809、S817和S822三种翼型转捩点附近的等压分布图和流线图。反映了转捩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在中低雷诺数范围内,前缘区域边界层由于翼型边界层粘性效应和剪切效应的影响处于层流状态,并在距前缘某位置处流动开始发生分离,进而出现由层流至湍流的转捩现象;湍流的混合作用使得边界层能够从外部吸收能量,从而导致流动再附着,形成转捩分离泡,分离泡后的边界层呈湍流状态。由图中可见,转捩点附近气流在翼型表面都未发生分离,属于附着流动。在附着流区,升力曲线呈线性变化。转捩点在翼型前缘位置,分离泡也逐渐迁移,之后整个翼型进入失速区。由压力分布图可知:翼型上表面压力较大,下表面压力较小,这就产生了升力。三种翼型的压力分布相差不大,前缘处存在最大压力。4失速点附近翼型流场特性图5和图6为S809、S817和S822三种翼型失速点附近的等压分布图和流线图。当攻角增至失速角时,可以看出流场开始分离,在翼型尾部出现分离涡,翼型开始失速。同时可以看出,翼型压力面与吸力面压差相对于之前转捩点附近明显减校由流线图可以看出,三种翼型在失速点附近流体的分离现象发生在翼型后缘,?
- >>展开全部
|